
近日,近10年来武康大楼最大规模保护性修缮已接近完毕。此次工程涉及屋面翻修、墙体修缮、室内公用部位修缮、管线整理以及公共晾衣架、空调滴水管、雨水管、空调外机架更换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整体上进一步恢复建筑原有风貌,修旧如旧。
倘若你走入大楼的底层大堂,便可以见到大楼建造时的锦绣华章。这座公寓楼由法商万国储蓄会于1924年投资建造,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它犹如等待启航的一艘巨轮,雄伟壮观,是武康路上的一幢标志性建筑。武康大楼以前曾叫诺曼底公寓,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也是目前世界仅存的3栋船型建筑之一。
邬达克对诺曼底公寓内部设计的思路是这样的:公寓的一二层为店面等商铺用房;自3楼起,作为居民住房。住房的户型分一室户、二室户、三室户和四室户4种类型,总共有63个套间,并有佣人住房30余间。每个单元的厨房和卫浴一般安排在北侧,卫生间内部设有专门的通风道。大楼内部的通勤除了回旋式楼梯以外,还设立客用、货用电梯共3部。
最初,入住其中的全是西方侨民,且大多是上层侨民。根据1937年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中上海街道指南栏目里的记录,当时有嘉第火油物业公司的销售总代理、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办事处的经理、西门子上海公司经理等。后来,逐步有中国明星、导演和高级职员住进来。当时,离该楼一步之遥有新华影业和联华影业两家电影公司。因此,许多电影界人士陆续租住在武康大楼。著名电影演员吴茵当时就入住了武康大楼,因一部《渔光曲》而红透中国的电影明星王人美也一直居住在7楼的一个房间。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居住在诺曼底公寓中的大批英、美、法侨民不是被日军关入集中营,便是被遣送出境。到了1945年,诺曼底公寓的全部套间竟有三分之二无人居住。1945年之后,孔祥熙的女儿把整幢大楼买了下来,她一人成了诺曼底公寓的最大业主。
新中国成立后,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人也陆续搬入。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夫妇便长期居住在此,住在这里的还有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和夫人黄宗英在20世纪50年代也曾经在这里居住,后来才搬到湖南路。在这里住过的还有秦怡等知名老艺术家,当时的武康大楼可谓是“星光熠熠”。
如今武康大楼的住客中,有从小就住在大楼里的老上海人,也有慕名新搬入体验老房风味的新上海人和在沪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而底层的商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不同的形态,琳琅满目,生生不息。老房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岁月的流逝,也承载着来往住客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这些成就了城市历史底蕴。
责任编辑:张奂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