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太阳庙、太阳山路与淞沪抗战
李迅/政协头条
2019-06-11 10:48  来源:政协联线
在静安区铁路上海站北广场周边有条不起眼的弯曲小路,叫太阳山路。大家可能会奇怪,上海的路名,一般采自全国的地名,少量采用人名,比如广东路、福建路、中山路、牛顿路等,那么这“太阳山”又是何意呢?为此,我特意查了地名志资料,太阳山路东起共和新路,西至孔家木桥路,中与大统路等相交。长750米,1929年筑,原名太阳庙路,因大统路口昔有太阳庙而得名,1964年改今名。由以上这段资料可知,原来太阳山路得名于一座寺庙——太阳庙。
据薛理勇等上海史专家考证,这座太阳庙有100多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系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由道士姜德仙所创,旧址为大统路627号,为五开间五进平房。大殿供太阳神,山门上书“太阳庙”四个大字。二殿供阎王,三殿供弥勒和四大金刚,四殿供观音,五殿供西方三圣。与传统的道观和佛寺布局不同的是,其为道教佛教混杂的宗教场所。由于该庙处于老闸北的中心区域,香火极盛。
当然历史上的太阳庙不但是宗教名刹,还见证了中国军队抵御日寇侵略的壮举。1932年“一·二八”事变期间,十九路军一五六旅旅长翁照垣曾以该庙作为指挥部抗击日军。当时,守卫闸北的部队为一五六旅第六团。其中第三营以一个连在宝山路口防守北站,其余三个连集结于太阳庙路嘉群会馆为团之预备队。第六团官兵面对具有优势武器装备的敌军,毫无惧色,他们抱着为捍卫中华民族尊严和祖国神圣领土而战的决心,怀着满腔怒火注视着敌人的动静。当敌军进入我军阵地时,全团官兵立即奋起抗击,一颗颗愤怒的子弹飞速地射向来犯的敌人。“一·二八”淞沪抗战,也由此开始。1932年1月31日,上海民众抗日义勇军也在太阳庙设前方办事处,直接与十九路军接洽,并在太阳庙附近空地上召开战区市民大会,号召市民踊跃参加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一时军民同心,共克时艰,传为佳话。
在战斗中,十九路军的阵地和指挥部连续遭到日军炮火的轰击,太阳庙也未能幸免,大殿、二殿、三殿都因炮击而毁。抗战结束后,原先仅存的废址又被难民占领,拆除砖墙、房梁,搭建棚户作为栖身之处,太阳庙一片残垣断壁,由此一蹶不振,终未能恢复当年的盛景。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寺庙停止了宗教活动,原仅存的五殿(即太阳山路187号)成为闸北区烟糖公司的仓库。后有关部门因考虑到周边居民通邮、通信以及生活上的便利,在修改路名时,用了与太阳庙相近的太阳山作为路名,而近年来由于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机关的入驻,使得太阳山路虽然短小,但在沪上的知名度却颇高。
今天,太阳庙的最后遗存也随着城市建设与旧城改造不复存在了,但是我想作为一段历史和掌故还会津津乐道于市井和坊间,成为我们传统和记忆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张杏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