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儿童节,不免想起我国著名的儿童音乐家潘振声。他永葆童心,不停地进行儿歌创作,涌现了像《一分钱》《春天在哪里》《好妈妈》《小鸭子》《红太阳照山河》等深受儿童喜爱的歌曲。这些脍炙人口的儿歌,陪伴了新中国几代人的成长,他是新中国儿歌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潘振声一生创作并传播了两千多首儿歌,是当代少儿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全国少年儿童称为“一分钱爷爷”,被音乐界誉为新中国的儿歌大王。
青浦,田歌的海洋
闻名中外的上海六千年的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的赵巷镇,它是海派文化的源头。那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文化,孕育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田歌。生长于青浦赵巷方东村的潘振声,从小便是耳濡目染青浦田歌成长起来的。青浦田歌,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东南西北瓜》的田歌:“冬瓜大来圆又长,火腿肉烧冬瓜汤。种瓜人只吃炒冬瓜,地主把火腿肉全吃光。/南瓜生来像磨盘,农民当伊拉吃饭米。瓜子炒熟卖出去,财主人吃来笑嘻嘻。/西瓜农民亲手种,挑到城里变铜钿。西瓜肉甜来吃勿着,种瓜人只吃西瓜皮。/北瓜皮像只三脚鼎,药店里收去当药材。药店老板赚钞票,种瓜人吃药无铜钿。”据《青浦县续志》记载:青浦人“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这种即兴创作、直抒胸臆、“见花篮唱花篮”的青浦田歌,让自幼酷爱音乐的潘振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音乐创作的细胞,受用终身。潘振声在小学读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了学校合唱团,自己担任音乐指挥,高唱《卖报歌》《大刀进行曲》和《只怕不抵抗》等抗战救亡歌曲,展现了他不凡的音乐才华。
1950年,潘振声毕业于上海现代影剧演员学校。1951年,他唱着家乡的田歌,雄纠纠、气昂昂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1955年,他从部队复员进入上海徐汇漕溪路小学任音乐教师,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因潘振声热爱音乐,调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8年,他支边调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8年起,由于他的音乐成就,担任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
《一分钱》,风靡的儿歌
1963年,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学雷锋的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栏目,约潘振声创作一首“好孩子”的儿歌。“当时想,好孩子题材太多了,到底选哪个呢?”潘振声便调动了当初在上海小学里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的生活经历。当年,他经常给孩子们上思想道德教育课,教育孩子们要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在他的学校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铅角子”。那都是小朋友在路口、在校园里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主动交上来的。那时,学校门外的交通民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护送孩子过马路。他们冬天一身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着装整齐,威武高大,是小朋友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学校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总是在校门外维持交通秩序,守候着孩子们的安全。经常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了,还会频频回头,和交警们挥手道别“警察叔叔再见”!这一情景久久地定格在潘振声的脑海里。
此时,《小喇叭》的稿约,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把这两个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儿歌的首尾两句,融入了上海民歌《紫竹调》中的音乐旋律,体现了上海的地域特色。潘振声用上升的音调,塑造了在学雷锋活动中,小朋友做了好事,特别喜悦地与警察叔叔告别的音乐形象。正是这《一分钱》简洁优美的旋律,充满童趣的歌词,成为新中国少年儿童成长中美好的记忆。当年,这首儿歌所讴歌的拾金不昧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一个时代道德风尚的象征符号。《一分钱》问世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在广播中反复播放、教唱,一下子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祖国的花朵,唱着儿歌去上学、去劳动、玩游戏,让新中国几代儿童的心灵,都受到了这首儿歌的滋润和启迪。
生活,创作的源泉
青浦是潘振声音乐创作的根据地。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潘振声在返回家乡赵巷探亲的路上,巧遇一位放鸭子的小朋友,他俩边走边聊,相当投缘。小朋友兴奋地告诉他,村里要办合作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读书了。潘振声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回到家,他很快就创作出了《小鸭子》这首儿歌:“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见了我就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朴实的歌词、轻快的旋律,把家乡儿童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喜悦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的90年代,我在青浦文化馆工作,一天下午,恰逢潘振声返乡路过,到文化馆走访。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毫无架子,我们促膝长谈。从青浦赵巷田歌的搜集,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从《卖报歌》的民族风格到《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民歌养料汲取……我说:“潘老师,你创作的优秀儿歌,像《好妈妈》《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春姑娘》等,我女儿都很喜欢。好的儿歌,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几代人的成长。您的儿歌创作运用了儿童喜爱的语言,且毫不做作。那轻松明快的旋律,儿童非常喜欢,愿意传唱。”他谦虚地点了点头说:“你过奖了!国外有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像《雪绒花》,就流传了一二百年,现在还在被人传唱,好的歌曲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作者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间里去,多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创作些富有时代感、节奏感、地域性强的儿歌。只有这样,音乐作品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潘振声的一席话,让我得益匪浅,至今难忘。后来,我根据青浦区的实际,运用青浦田歌的音乐元素,在全区组织音乐爱好者创作了一台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水乡现代风》声乐作品专场演唱会,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这场演唱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现场直演,传播于海内外,影响很大。
“花儿”,独特的旋律
1958年,潘振声来到了刚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台工作。对于喜爱音乐的人,宁夏又是一块创作的热土。潘振声对宁夏的“花儿”和家乡的田歌一样,到了痴迷的地步。
潘振声在宁夏生活工作了33年,他为宁夏写了100多首歌。这片朴实的土地,与家乡青浦一样,给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初来乍到,他便数次下工矿、到农村采风,熟悉和搜集当地的“花儿”民歌,吸纳和理解那独特的旋律。他仅用10天功夫,便创作出《歌唱宁夏》的歌曲。
20世纪60年代,潘振声经常去宁夏盐池等地收集整理当地的民歌。他发现农民传唱的许多歌曲只有一两句,断断续续不完整。为了便于这些民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潘振声对它们进行了再加工,将其完整化,抢救性地记录下来,先后改编了《幸福大路共产党开》《数花》等不少民间歌曲。他还为吴忠回族地区的民歌《船工号子》、海原回族地区的信天游《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编过曲子,让传统的“花儿”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彰显了山的粗犷、水的细腻和人的豪放。有了对“花儿”的深刻了解和扎实把握,潘振声还为宁夏电视台的《绿窗花》谱写了歌曲,把生活在沙漠上孩子们盼望绿色的心情,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获得了当年全国少年儿童MTV大赛的金奖。2007年,他创作的《贺兰贺兰》和《大漠蛙声》,都是歌颂宁夏的华彩乐章。奥运会前夕,他创作的《我爱福娃》和《你好,色俩目》,成为他送给宁夏孩子的最好礼物。而他创作的《六盘山高黄河宽》,让人们感受到了宁夏“花儿”浓郁的地域风味和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是潘振声致力于“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的结果。
在特殊时期,潘振声虽然中断了音乐创作,但他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了自己创作歌唱宁夏的百余首作品,并把它刻制成蜡板,编印成《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歌曲集。让宁夏川的秀美、六盘山的雄奇、黄河岸边的船工、望远桥头的少年,融进民间的“花儿”之间、时代的“旋律”之中。
1991年,潘振声离开宁夏后,他心中仍然飞翔着“花儿”的旋律,用音乐符号表达他对宁夏的深情。他爽朗地说:“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只要宁夏人邀歌,我来者不拒。一来我爱这里,熟悉‘花儿’,写宁夏的歌对我来说是信手拈来;二来宁夏人民给我的太多,这是我应该做的。”
儿歌,毕生的追求
退休后,潘振声整天哆来咪、咪来哆,从以前“专夜作曲家”变成“专业作曲家”,他创作不停,退而不休。2000年以后,他带着笔、本子和录音机常常奔波于祖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不辍。在采访过程中,潘振声发现我国56个民族中,至少有30多个民族的孩子没有儿歌唱。我国绝大多数儿歌都是为汉族儿童创作的,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而少数民族孩子的歌曲,往往被音乐家忽视了。潘振声决定在有生之年,为56个民族的孩子分别创作儿歌,让每一个民族的孩子都有歌可唱。他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像田间的农民那样,起早摸黑,辛勤耕耘,基本完成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儿歌。《56个民族新儿歌》的出炉,赢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的喜爱,受到了全社会的盛誉。
退休以后,潘振声用音乐调理心情,主张创作歌曲的人思路要宽、音域要宽、心胸更要宽。他所创作的歌曲都传递着正能量:《幸福的种子寄远方》《快乐的音乐会》《鲜花开》《春姑娘》《彩虹桥》《甜甜蜜蜜的歌》等。这一首首、一曲曲,传递着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蓬勃昂扬的文化力量。他还与时俱进,专门为打工者的孩子们创作了《好日子》的儿歌,鼓舞他们健康成长。
对于儿歌创作,潘振声有一套自己的创作理论。他始终坚持“音乐的主题要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积累,不能动笔。发展主题要靠技巧,要了解孩子的音乐语言。儿歌受不受欢迎,要到孩子们的歌声里去检验。”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创新,潘振声则认为,民间音乐要注入时代的元素。他曾形象地说道:“民族音乐是纵线,时代特征是横线,两者的交叉点必须对准,对接好了,歌曲肯定受欢迎,才会流行。”“若是一首歌曲不能流行,生命力不强,是没有纵线,缺少民间音乐的元素根基,那样的作品想永留人间,是不可能的。”
2009年5月14日,潘振声走完了他的音乐人生。潘振声一生,用音乐,表达着对儿童、对春天的深情和厚爱,成为新中国儿歌艺苑中的辛勤园丁。他那创作的富有优美旋律、活泼节奏的儿歌,深深地烙进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中,哺育和激励着新中国儿童幸福地成长、快乐地成长。
潘振声一生创作并传播了两千多首儿歌,是当代少儿乐坛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被全国少年儿童称为“一分钱爷爷”,被音乐界誉为新中国的儿歌大王。
青浦,田歌的海洋
闻名中外的上海六千年的崧泽古文化遗址,位于青浦的赵巷镇,它是海派文化的源头。那具有悠久历史的稻作文化,孕育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浦田歌。生长于青浦赵巷方东村的潘振声,从小便是耳濡目染青浦田歌成长起来的。青浦田歌,不仅表达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而且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东南西北瓜》的田歌:“冬瓜大来圆又长,火腿肉烧冬瓜汤。种瓜人只吃炒冬瓜,地主把火腿肉全吃光。/南瓜生来像磨盘,农民当伊拉吃饭米。瓜子炒熟卖出去,财主人吃来笑嘻嘻。/西瓜农民亲手种,挑到城里变铜钿。西瓜肉甜来吃勿着,种瓜人只吃西瓜皮。/北瓜皮像只三脚鼎,药店里收去当药材。药店老板赚钞票,种瓜人吃药无铜钿。”据《青浦县续志》记载:青浦人“唱田歌悠扬赴节,声闻远近”。这种即兴创作、直抒胸臆、“见花篮唱花篮”的青浦田歌,让自幼酷爱音乐的潘振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培育了音乐创作的细胞,受用终身。潘振声在小学读书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组织了学校合唱团,自己担任音乐指挥,高唱《卖报歌》《大刀进行曲》和《只怕不抵抗》等抗战救亡歌曲,展现了他不凡的音乐才华。
1950年,潘振声毕业于上海现代影剧演员学校。1951年,他唱着家乡的田歌,雄纠纠、气昂昂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走上了保家卫国的道路。1955年,他从部队复员进入上海徐汇漕溪路小学任音乐教师,开始从事儿童音乐创作。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因潘振声热爱音乐,调至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8年,他支边调到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78年起,由于他的音乐成就,担任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音乐家协会主席。
《一分钱》,风靡的儿歌
1963年,在毛泽东主席号召全国学雷锋的初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栏目,约潘振声创作一首“好孩子”的儿歌。“当时想,好孩子题材太多了,到底选哪个呢?”潘振声便调动了当初在上海小学里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时的生活经历。当年,他经常给孩子们上思想道德教育课,教育孩子们要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在他的学校办公桌上有一个放文具的盒子,里面总是放满了“铅角子”。那都是小朋友在路口、在校园里捡到了钱,找不到失主,主动交上来的。那时,学校门外的交通民警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护送孩子过马路。他们冬天一身皮夹克,夏天一身白制服,着装整齐,威武高大,是小朋友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学校放学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总是在校门外维持交通秩序,守候着孩子们的安全。经常是孩子们走出校门很远了,还会频频回头,和交警们挥手道别“警察叔叔再见”!这一情景久久地定格在潘振声的脑海里。
此时,《小喇叭》的稿约,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把这两个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儿歌的首尾两句,融入了上海民歌《紫竹调》中的音乐旋律,体现了上海的地域特色。潘振声用上升的音调,塑造了在学雷锋活动中,小朋友做了好事,特别喜悦地与警察叔叔告别的音乐形象。正是这《一分钱》简洁优美的旋律,充满童趣的歌词,成为新中国少年儿童成长中美好的记忆。当年,这首儿歌所讴歌的拾金不昧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一个时代道德风尚的象征符号。《一分钱》问世后,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喇叭节目在广播中反复播放、教唱,一下子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祖国的花朵,唱着儿歌去上学、去劳动、玩游戏,让新中国几代儿童的心灵,都受到了这首儿歌的滋润和启迪。
生活,创作的源泉
青浦是潘振声音乐创作的根据地。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潘振声在返回家乡赵巷探亲的路上,巧遇一位放鸭子的小朋友,他俩边走边聊,相当投缘。小朋友兴奋地告诉他,村里要办合作社了,他马上就可以上学读书了。潘振声一听,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回到家,他很快就创作出了《小鸭子》这首儿歌:“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见了我就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朴实的歌词、轻快的旋律,把家乡儿童热爱读书、追求上进的喜悦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20世纪的90年代,我在青浦文化馆工作,一天下午,恰逢潘振声返乡路过,到文化馆走访。这位著名的音乐家毫无架子,我们促膝长谈。从青浦赵巷田歌的搜集,到儿童歌曲的创作;从《卖报歌》的民族风格到《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民歌养料汲取……我说:“潘老师,你创作的优秀儿歌,像《好妈妈》《我有一双万能的手》《春姑娘》等,我女儿都很喜欢。好的儿歌,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几代人的成长。您的儿歌创作运用了儿童喜爱的语言,且毫不做作。那轻松明快的旋律,儿童非常喜欢,愿意传唱。”他谦虚地点了点头说:“你过奖了!国外有些经典的儿童歌曲,像《雪绒花》,就流传了一二百年,现在还在被人传唱,好的歌曲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作者应该走进孩子们的心间里去,多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多创作些富有时代感、节奏感、地域性强的儿歌。只有这样,音乐作品才能赢得孩子们的喜欢。”潘振声的一席话,让我得益匪浅,至今难忘。后来,我根据青浦区的实际,运用青浦田歌的音乐元素,在全区组织音乐爱好者创作了一台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水乡现代风》声乐作品专场演唱会,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这场演唱会,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期广播音乐会”现场直演,传播于海内外,影响很大。
“花儿”,独特的旋律
1958年,潘振声来到了刚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广播电台工作。对于喜爱音乐的人,宁夏又是一块创作的热土。潘振声对宁夏的“花儿”和家乡的田歌一样,到了痴迷的地步。
潘振声在宁夏生活工作了33年,他为宁夏写了100多首歌。这片朴实的土地,与家乡青浦一样,给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初来乍到,他便数次下工矿、到农村采风,熟悉和搜集当地的“花儿”民歌,吸纳和理解那独特的旋律。他仅用10天功夫,便创作出《歌唱宁夏》的歌曲。
20世纪60年代,潘振声经常去宁夏盐池等地收集整理当地的民歌。他发现农民传唱的许多歌曲只有一两句,断断续续不完整。为了便于这些民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潘振声对它们进行了再加工,将其完整化,抢救性地记录下来,先后改编了《幸福大路共产党开》《数花》等不少民间歌曲。他还为吴忠回族地区的民歌《船工号子》、海原回族地区的信天游《上河里鸭子下河里鹅》编过曲子,让传统的“花儿”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彰显了山的粗犷、水的细腻和人的豪放。有了对“花儿”的深刻了解和扎实把握,潘振声还为宁夏电视台的《绿窗花》谱写了歌曲,把生活在沙漠上孩子们盼望绿色的心情,准确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出来,获得了当年全国少年儿童MTV大赛的金奖。2007年,他创作的《贺兰贺兰》和《大漠蛙声》,都是歌颂宁夏的华彩乐章。奥运会前夕,他创作的《我爱福娃》和《你好,色俩目》,成为他送给宁夏孩子的最好礼物。而他创作的《六盘山高黄河宽》,让人们感受到了宁夏“花儿”浓郁的地域风味和巨大的艺术魅力,这是潘振声致力于“花儿”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传承的结果。
在特殊时期,潘振声虽然中断了音乐创作,但他利用这段时间,整理了自己创作歌唱宁夏的百余首作品,并把它刻制成蜡板,编印成《宁夏的花儿塞上的歌》歌曲集。让宁夏川的秀美、六盘山的雄奇、黄河岸边的船工、望远桥头的少年,融进民间的“花儿”之间、时代的“旋律”之中。
1991年,潘振声离开宁夏后,他心中仍然飞翔着“花儿”的旋律,用音乐符号表达他对宁夏的深情。他爽朗地说:“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只要宁夏人邀歌,我来者不拒。一来我爱这里,熟悉‘花儿’,写宁夏的歌对我来说是信手拈来;二来宁夏人民给我的太多,这是我应该做的。”
儿歌,毕生的追求
退休后,潘振声整天哆来咪、咪来哆,从以前“专夜作曲家”变成“专业作曲家”,他创作不停,退而不休。2000年以后,他带着笔、本子和录音机常常奔波于祖国的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不辍。在采访过程中,潘振声发现我国56个民族中,至少有30多个民族的孩子没有儿歌唱。我国绝大多数儿歌都是为汉族儿童创作的,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而少数民族孩子的歌曲,往往被音乐家忽视了。潘振声决定在有生之年,为56个民族的孩子分别创作儿歌,让每一个民族的孩子都有歌可唱。他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像田间的农民那样,起早摸黑,辛勤耕耘,基本完成了具有各民族特色的儿歌。《56个民族新儿歌》的出炉,赢得了全国少年儿童的喜爱,受到了全社会的盛誉。
退休以后,潘振声用音乐调理心情,主张创作歌曲的人思路要宽、音域要宽、心胸更要宽。他所创作的歌曲都传递着正能量:《幸福的种子寄远方》《快乐的音乐会》《鲜花开》《春姑娘》《彩虹桥》《甜甜蜜蜜的歌》等。这一首首、一曲曲,传递着奋发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蓬勃昂扬的文化力量。他还与时俱进,专门为打工者的孩子们创作了《好日子》的儿歌,鼓舞他们健康成长。
对于儿歌创作,潘振声有一套自己的创作理论。他始终坚持“音乐的主题要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积累,不能动笔。发展主题要靠技巧,要了解孩子的音乐语言。儿歌受不受欢迎,要到孩子们的歌声里去检验。”对于民族音乐的继承创新,潘振声则认为,民间音乐要注入时代的元素。他曾形象地说道:“民族音乐是纵线,时代特征是横线,两者的交叉点必须对准,对接好了,歌曲肯定受欢迎,才会流行。”“若是一首歌曲不能流行,生命力不强,是没有纵线,缺少民间音乐的元素根基,那样的作品想永留人间,是不可能的。”
2009年5月14日,潘振声走完了他的音乐人生。潘振声一生,用音乐,表达着对儿童、对春天的深情和厚爱,成为新中国儿歌艺苑中的辛勤园丁。他那创作的富有优美旋律、活泼节奏的儿歌,深深地烙进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心中,哺育和激励着新中国儿童幸福地成长、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张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