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少数民族双语法官:用民族语言传递法治声音
曹音/中国日报网
2019-05-08 15:46 
4月11日上午,日喀则桑珠孜区人民法院边巴琼达法官汉藏双语开庭审理一起民事纠纷。 西藏高院供图
4月11日上午10点,日喀则桑珠孜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的边巴琼达法官走进法庭,用汉语和藏语分别宣布一起买卖钢材欠款纠纷案开庭。之所以用双语,因为被告是藏族,对汉语不够精通。庭审前,法庭征求他的意见,他申请用本民族语言参加庭审。
边巴琼达法官告诉记者,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既然法律赋予了少数民族当事人这项权利,我们就要努力去维护。”
“虽然运用双语办案会增加法官的工作量、开庭时长,对法官语言和业务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但它是体现司法公平正义、高效化解少数民族当事人之间纠纷矛盾的必要工具。”边巴琼达法官补充说道。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广西、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9个高级人民法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开展了首批双语法官评定工作。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通过评定的少数民族双语法官为1140人,其中藏汉双语法官337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有关规定,充分保障少数民族群众诉讼权利、促进民族地区长治久安,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和周强院长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双语法官队伍建设,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双语法官培训工作。
“加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是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平等高效解决少数民族当事人矛盾纠纷、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在少数民族地区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在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近五年,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国家民委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法官的政治素质和双语审判能力。比如,2015年4月,与国家民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双语法官培养“千人计划”的总目标,为民族地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提供了遵循和依据。自2014年起,联合国家民委,每年在相关民族院校举办双语法官示范培训班。2016年8月,联合国家民委,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设立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
同时,为了能够系统、长期地将双语法官培训工作做好,提升培训质量和效力,最高人民法院申请立项实施“双语法律文化出版工程”,组织编写汉蒙汉藏汉维双语法官培训教材。目前已有汉蒙双语对照系列法律图书4种、汉藏双语对照系列法律图书10种正式出版。另外,还建立由民族语言专家学者、优秀双语法官构成的双语法官培训师资库。
“沟通是定纷止争的重要一步,而走好这一步的关键在于语言。”边巴琼达法官说。
“虽然目前双语法官培训培养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需求缺口大、培养培训周期长、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这项工作必须深入推进、持续加强。”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对记者说。他表示,今年将继续联合国家民委在民族院校举办双语法官示范培训班,指导民族地区高院开展双语法官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完善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沟通化解矛盾
经过约1小时的审理,边巴琼达审判长和她的合议庭成员扎西欧珠最终以调解的方式结束了汉族原告陈先生和藏族被告平措多布杰之间因钢材买卖产生的欠款纠纷。原告同意被告分两次将其拖欠的9万余元返还。
“案件不复杂,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如果单纯用汉语或者藏语可能半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边巴琼达说,“但考虑到被告听不懂汉语,双语开庭是必须的,所以庭审时间长了一些。”
1989年出生的藏族小伙平措多布杰在庭审结束后告诉记者:“我只能听懂简单的汉语,可这个案子事关我的利益,我需要完全听明白,所以我申请用双语开庭审理。”
针对被告的申请,原告陈先生表示理解。“多花点时间我不在意,只要法官可以让他(被告)听懂我的意思,更好地解决我俩的纠纷,让他尽快把钱还给我就可以。”
像这样用双语进行开庭的案件,边巴琼达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为了可以提升开庭效率,准确转述当事人意思,刚开始进行双语审判时,边巴琼达不得不提前花上一周时间先把案件事实用双语提炼和总结,并写在笔记本上。
“这样确实要比单纯汉语或藏语开庭费时费力,但准确的沟通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她说。
“这种买卖欠款纠纷双语审判其实还算简单,要是处理类似民间借贷、合同之类的纠纷,就需要花更多时间准备,因为涉及到的法律专业术语较多,我们必须用藏语给当事人解释清楚。”她补充说道。
拉萨城关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西罗曲珍也有同感。“1、2个小时就能用汉语开庭审理完毕的案件,双语庭审需要3、4个小时,有时一个庭审就是一上午,口干舌燥,”她说,“但能加强藏汉当事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矛盾纠纷解决,比什么都重要。”
西罗曲珍告诉记者,用藏语与当地人进行沟通可以拉近法官与他们的距离,让他们信任法官,这种信任可以加快庭审现场的双语翻译工作。“准确传达当事人彼此在辩论、调查、证据交换时的意见,是高质量解决纠纷的关键,更是维护双方当事人权益的关键。”
但她也表示,法院允许当事人自带翻译,是否进行双语开庭、是否由法官进行翻译,法庭在审理前都会向双方当事人征求意见。
没那么简单
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大力度推进司法公开,要求各级法院裁判文书上网,这让拉萨城关区法院民事审判庭的南姆措法官感受到不小的压力。“藏语沟通我还是可以的,但用藏文书写法律文书确实难住我了。”
南姆措告诉记者,她这样年轻时去外省读书,然后回到藏区办案。“为了准确规范地运用藏汉双语从事审判工作,我们必须向资深双语法官请教,熟悉藏语法律词汇的运用。”
“首先得听得懂当事人的话,才能提炼矛盾的焦点。”她说,“与汉语一样,藏语也存在方言。比如,拉萨、昌都、阿里都是藏区,但说的话彼此就不一定都能听懂。”
如果说“听、说”捡起来还算容易,那“写”法律文书是最让南姆措头大的事。“调解书、判决书不能用当地方言书写,必须要有严肃性和规范性,但有时同一个汉语词汇,藏语会有两种说法,写哪一个合适呢?”
她拿“原告”一词举例。“这个法律术语,我们写文书几乎天天要用,但它藏文有两种写法,一种类似文言文,一种是现在大家常用的写法,到底写哪个最准确,其实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统一规范。”
双语培训在行动
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法院双语法官短缺问题,推进民族地区法治建设,最高人民法院自2014年起开始系统化、大规模地进行双语法官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力求从政策理解、语言沟通、文书撰写、法律专业知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法官在处理民族地区案件时的审判质效。
国家法官学院西藏分院院长朱新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西藏分院作为全国首个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201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全区法院藏汉双语骨干法官培训、书记员双语培训、民事刑事双语法官培训、人民陪审员双语培训、双语裁判文书制作等各类双语培训班15期,1075人接受了培训,确保每个基层法院至少有一个双语合议庭。
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人指出,加强双语法官培养培训工作,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的实际行动;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重要举措。
“这也是提高民族地区法官队伍司法能力,提高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现实需要。”朱新忠说,“同时,对于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基本权利和诉讼权利,实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法官学院西藏分院邀请民族院校专家学者以及藏区资深法官向学员授课,纳入双语培训师资库的已有64人。“学员们不但在课上与老师进行语言探讨,还可以旁听资深双语法官开庭,理论结合实践,增强沟通和书写能力。”朱新忠说。
目前,分院可以一次性负担80人的培训任务,每期半个月至一个月不等。若遇到涉及学员众多的培训,如学习理解最新司法解释,学院也与地区宾馆合作,扩大培训接待能力,确保学员培训顺利开展。
另外,西藏分院除培训西藏地区双语法官外,还承担了部分全国性的培训任务,来自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四省藏区的双语法官和西藏地区双语法官共同学习交流、提高双语审判能力。
“法官语言沟通水平、文书撰写水平的提升,对全区普法工作也有帮助。” 朱新忠说,“让老百姓提高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也是双语法官的任务之一。”
“千人计划”和“高校合作”
2015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国家民委正式提出“千人计划”,即到2020年前培养1500名政治立场坚定、业务素质过硬、能够熟练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事审判实务工作的双语法官,基本解决民族地区人民法院双语法官短缺问题。
2015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下发通知,以蒙、藏、维、哈、朝5个语种为重点,将“千人计划”2020年总体目标任务在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8个高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进行了分配,要求各高院在2018年年底前实现1500名总体目标任务的70%。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组织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广西、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9个高级人民法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院开展了双语法官评定工作,共评定双语法官1140人,双语后备人才521人,其中藏汉337人,蒙汉358人,维汉77人,完成了计划的中期目标。
自身推进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还加强与民族院校的合作,分别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3所民族高校举办了9期维汉、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示范班,从解决双语审判实际问题入手,以“进一步增强受训法官的思想政治素质、双语运用能力和审判业务水平”为目标,分别设置了综合素养、语言强化和双语审判实务三个单元内容,通过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参观交流、模拟庭审等方式,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双语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双语法官近400人。在最高人民法院示范指导下,各民族地区高院也充分利用当地民委系统、民族院校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双语法官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双语法官3000余人次。
更高、更快、更强
围绕加强双语审判工作,西藏高院大力拓展信息化平台建设,与西藏大学合作,在地区法院试点使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转换软件,力求不断增强软件查询翻译汉藏双语的准确性,从而提升双语法官庭审和双语裁判文书写作效率。
拉萨城关区法院的南姆措法官对信息化双语审判平台建设也给予了很高期望。“如果少数民族语言审判也拥有发达的语音识别系统,我们只需要在庭审结束后对汉藏双语记录进行核对,我相信一定会进一步提升我们的审判效率。”南姆措说,“毕竟,审判效率的提升是对当事人合法权益最好的保障。”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同国家民委和民族院校进一步合作,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分别举办一期维汉、藏汉法官培训班,培训双语法官90人。同时,还将根据双语法官“千人计划”2020年终期目标,组织开展新一批双语法官评定工作,确保双语法官“千人计划”能够保质保量完成。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还将加强双语审判人才的服务保障。指导相关民族地区高院加强双语法官的培养和使用,有重点地安排双语法官承担重大、疑难、复杂双语案件的审判任务,有计划地组织双语法官到发达地区法院学习。
(原标题:《少数民族双语法官:用民族语言传递法治声音》)
责任编辑:张杏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