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昌示范画作
近年来,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朱新昌尝试以当代中国画的视觉呈现方式梳理中国传统神话文学经典,佳作迭出,引人关注。
爱看更爱画神话故事
幼时就对“小人书”非常着迷的朱新昌是路边书摊的常客,至今说起“一分钱就可以看两本”时,眼睛都会闪过亮光。跟大多数男孩一样,朱新昌最迷恋的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这些书里令人血脉偾张的故事;但与别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止于“爱看”,每次看完书回家,他一定会迫不及待地把小人书里的那些令他难忘的人物、场景,凭借记忆或者还添一点想象全部画在纸上。
在物质不够丰盈的年代,可以用来画画的纸也并非唾手可得,家里的纸通常很快就会被朱新昌画完。纸没了,怎么办?他就跑到弄堂里,在地上画,谁知道弄堂的地面对精力旺盛又酷爱“涂鸦”的朱新昌而言,仍然不够他伸展拳脚!没几天,弄堂地面又无处下笔了!于是他又看上了家里的大木门……饥不择食地寻找一切涂画机会,或许就是他跨入艺术之门的初心和动力。
立志要成为创作型画家
1977年高考制度改革,朱新昌顺利考入上海师范大学美术系,由此开始了正规系统的四年本科美术专业学习。大学期间,他接触到不少全国知名的大画家,像是方增先、杨之光、吴山明……这些大师高超的创作能力,以及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令朱新昌大开眼界、感触颇深,并在心里默默种下一个愿望:以后也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创作型画家。
因为连环画比较注重线条的运用,所以朱新昌从小就对线条比较敏感。进入大学后,第一年打基础,所有人都学素描;第二年开始分班,因对线条感兴趣,朱新昌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国画班。
创造自己的语言和风格
儿时在听大人讲神话故事的时候,朱新昌常会把自己想象成神话故事中的各种人物。长大以后,随着接触的各类神话故事题材作品越来越多,他也渐渐从童年懵懂的主观幻想世界中跳将出来,成为一个理性冷静的客观审视者。
在他看来,即便是看似可以天马行空的神话题材,真正有创意的作品仍是凤毛麟角。与此同时,他也坚定了一个想法——用属于自己的绘画形式,用自己对神话故事内涵的理解,去创造带有“朱新昌风格”的神话题材作品。
独特的想象至关重要
“立flag”容易,兑现过程必然充满困难和挑战也。毕竟画家生活在当代,画现代人可以通过写生,画古人呢?“虽然可以借鉴一些相关题材的画册,包括数量颇丰的古装影视作品,然而最关键的是要赋予自己的想象,”朱新昌认为,“独特的想象是对神话故事题材创作至关重要的。”
“我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以前曾经画过的《山海经》。因为我从小就听大人讲述《山海经》的故事,当时只是把它当作神话故事来听,后来看了原著才知道其实它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从天文地理到医学巫术……简直可谓无所不包。”
最初开始创作时,朱新昌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山海经》里描写了很多怪兽,他就凭借过去遗留下来的一些资料,比如中国画里的一些汉像砖、帛画,再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塑造形象。“首先对书的内容要有深刻的了解,然后就是找许多参考资料,无论是书本上的还是影视里的,”朱新昌说,“其实我在创作中间还碰到过许多困难,书里描写的内容千奇百怪,有时很难用绘画的形式去表现出来。”
再如“女娲补天”,书里描写的女娲是“人脸蛇身”,如果“直白”地照样呈现,可能观众会接受不了;如果不照书上写的画,那也是对原著的一种不尊重。朱新昌为此想了很多办法,反复比较下来,最终选定了“给女娲穿长裙”的方案——在长裙的下面,稍微露出一点尾巴——这样既尊重了原著,又照顾了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加之长裙的元素也可以为画面增添飘逸的美感。山海经·女娲(国画)48×32cm
既让同龄人接受,
又让年轻人喜欢
朱新昌有很长一段时间在学校当教书匠,和年轻学生相处交流时间长了,他就能及时了解年轻人喜欢哪一类历史题材、哪一类绘画作品。当时卡通画刚开始兴起,很多学生沉迷其间。朱新昌也很赞赏卡通画具有的高度原创性,及其新颖的观念和形式。他也从中又一次深刻地领悟到“艺术当随时代”的道理,唯有如此,艺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朱新昌就此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的绘画作品,不但要让我这个年龄的观众要喜欢和接受,也要让年轻一代喜欢和接受!“这可能也是我一辈子都要追求的艺术目标。”朱新昌说。
画“聊斋”要读懂蒲松龄
“神鬼题材是把双刃剑,”在朱新昌看来,“因为你没见过神鬼,所以你发挥和想象的余地可能会更大。”朱新昌画《聊斋志异》,起先试画了几张,总觉得不太满意,好像味道不太对。后来他去淄博待了一段时间,多次参观蒲松龄博物馆,也去蒲松龄老先生坟上拜谒,在当地的山水间兜兜转转,跟村里的农民聊天喝酒……数月的采风,真的给朱新昌带来不少创作灵感,下笔也顺畅多了。
一要熟读《聊斋志异》故事,二要了解故事的内涵。除此之外,朱新昌还要求自己“知其所以然”,即还要了解作者蒲松龄创作这些故事的意图是什么。“这是蒲松龄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歌颂和向往。”朱新昌说,“书里描写的狐狸精也好,女鬼也罢,每个角色的个性都不尽相同,有的温柔,有的豪放,有的狡诈……我在塑造这些形象的时候,一定会根据她们各自的形象特点。”
借鉴民间艺术
自然质朴的生命力
朱新昌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鉴了不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元素。譬如他在作品中对“平面感”的运用,就是受到了剪纸、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形式的影响。《山海经》里许多怪兽的形象,也是借鉴了民间传统的泥塑造型,从而让这些怪兽形象变得可爱起来,让人们看了以后不会觉得恐怖憎恶,或者说至少不会觉得不舒服。山海经·小人国(国画)48×32cm
还有在用色方面,他借鉴了民间传统的农民画,那种明亮鲜艳而又厚重的色彩,用到《山海经》的作品里面,就让画面产生了一种光怪陆离、变幻不测的感觉。民间艺术往往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它就具有那种自然、质朴的生命力。这也是朱新昌在他的绘画里要不断借鉴、吸收和发展的东西。山海经·飞鱼(国画)48×32cm
从神话故事中
寻找现实主义精神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当代画家需要用一些现代的绘画表现手段去体现古代的神话故事,如果还是完全照搬传统技法和观念,现在的观众可能就会感到审美疲劳。“所以要不断加入现代化的创作元素,使作品变得具有时代气息,才有可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朱新昌说,“神话故事其实也是人们对自身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山海经》反映的就是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探索和实践,而我们的责任就是用手中的画笔,把他们的故事艺术地再现出来。让现代观众能够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我们祖先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其实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尤其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新时代,需要有更多更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作品涌现出来,服务我们的社会,这也是我们作为画院画师的一种社会责任。”
最近朱新昌正在构思创作清代神魔小说《镜花缘》,跟之前的一些作品的表现形式有些不同,《镜花缘》里充斥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场景,甚至讲到很多国外的情景。在人物造型上他也力求和之前画过的《聊斋志异》《山海经》里的人物有所区别……朱新昌向自己提出了很多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也有理由对这部新作充满新的期待。
手机右转
↑↓ 滑动查看《封神演义》
朱新昌
1954年生于浙江宁波。1982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连续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曾赴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交流展出,多幅作品被中华艺术宫和专业单位收藏,在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程十发美术馆、上海徐汇艺术馆、苏州美术馆、山东淄博博物馆等举办个人画展,国内多个出版社出版过个人画册。
文编|
美编|甄诸
摄影|蔡晴
栏目策划|郑中荣
视频|上海浦东新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