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导赏 | 柏辽兹: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第一人▸上海之春◂
上海文联
2024-04-07 16:25  来源:政协联线

本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有两场交响演出不约而同选择了柏辽兹的作品。这位来自法兰西的作曲家有着怎样的魅力?让我们看看专家的导赏——
法国作曲家
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
王丹丹
柏辽兹:
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第一人
01
犹如作家雨果(1802-1885)之于浪漫主义文学,画家德拉克洛瓦(1798-1863)之于浪漫主义绘画,法国浪漫主义音乐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作曲家柏辽兹身上。
柏辽兹1803年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附近的小城科特·安德烈,在幼年期已展现出相当出色的音乐本能与感知直觉,但他既没有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家世,也不曾幸运地拥有海顿、舒伯特、马勒那样系统音乐学习的经历,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医师,认为儿子天经地义应当行医,母亲是虔诚的天主教徒,遵循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柏辽兹对于音乐的天分与热忱,在礼拜仪式中沉醉于赞颂圣歌的纯净美妙,使得他主动要求乐器学习,能够较熟练地演奏长笛和吉他,但无缘钢琴学习,12岁时他自学了和声,大胆尝试创作了几首室内乐曲。
埃克托·柏辽兹
1821年,遵从父亲的意愿,柏辽兹进入巴黎医科学校学医,这段经历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堪回首的,他在《回忆录》中叙述了第一次解剖课带给他的痛苦折磨:
“太平间里阴森恐怖,到处是散乱的四肢、面目狰狞的人头……我们就走在这个充满血腥之气的腌臜之所,一阵阵令人作呕的腐尸味直冲鼻孔,一群群麻雀争夺着肺部的残渣,老鼠在阴暗的角落里啃噬着血淋淋的椎骨。这残酷的一切令我毛骨悚然。我跳窗而出,没命地向前奔跑,喘着粗气逃回宿舍,似乎死亡与他的令人惊惧的仪仗队紧跟在我的后面,如影随行。整整一天,我都处在这初次印象的痛苦蹂躏中。”
相反,徜徉在巴黎歌剧院和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的音乐海洋,观看萨利埃里、斯蓬蒂尼、梅于尔等人的歌剧,带给柏辽兹莫大的愉悦之情,他甚至废寝忘食地抄写下格鲁克的歌剧总谱进行研习,后获得了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勒絮尔的无私指导。
1826年,柏辽兹下定决心改行,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为克服失去父母资助而导致的经济拮据,他不得不靠教课和加入歌剧院合唱队来赚取微薄的生活费,但全心全意沉浸在音乐中的满足惬意完全补偿了物质上的匮乏,柏辽兹充满了热情和干劲,以强烈的不屈精神,对抗着人生中的种种挑战——蔑视音乐表现力的迂腐观念、束缚形式创新的陈规陋习、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柏辽兹是一个真正的浪漫主义者,也是一个天然的革命者。他性格冲动、狂放不羁、机智善辩、富于幻想、喜好夸张,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成长于19世纪30年代对他来说是恰逢其时,浪漫主义激活了他的音乐想象力,风起云涌的革命风潮激励了他的革命豪情,年轻时他对意大利的烧炭党组织心向往之,1826年为响应希腊人民的解放斗争,他就创作过合唱《希腊革命》,1830年“七月革命”中,将《马赛曲》改编为合唱与管弦乐队的作品,1840年以《葬礼与凯旋交响曲》庆贺法国“七月革命”胜利10周年,1846年的戏剧传奇剧《浮士德的责罚》中引入匈牙利民族独立战歌《拉科齐进行曲》……革命题材与音乐语汇相碰撞,释放出他炽烈的热情。他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诞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集中于交响曲、音乐会序曲、歌剧及合唱领域,包括:交响曲《幻想交响曲》、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曲《葬礼与凯旋》、戏剧传奇剧《浮士德的责罚》,音乐会序曲《李尔王》《威弗利》《秘密法庭的法官》《暴风雨》《海盗》《罗马狂欢节》,歌剧《本韦努托·切利尼》,合唱作品《沙达纳帕》《安魂曲》《感恩赞》,60年代创作演出了他最出色的两部歌剧《特洛伊人》和《贝雅特里希与本尼迪克特》。
1842年起,柏辽兹任职巴黎音乐学院图书馆馆员的同时,旅行于欧洲各地如比利时、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俄国和英国,指挥演出自己的音乐作品。他两次结婚,晚年与自己的初恋情人恢复通信联系,1867年独生子路易服军役时身故于哈瓦那,给予他沉重打击,1869年柏辽兹在巴黎逝世。
带文字的音乐故事
——《幻想交响曲》
02
柏辽兹揭开了音乐历史中“标题音乐”创作的新篇章。“标题音乐”指带有纲领性文字进行乐曲内涵解释的纯器乐音乐,“标题”多来自于文学、戏剧、绘画、雕塑等相关内容。尽管这种观念在巴洛克时期已经萌发,约·塞·巴赫的《离别随想曲》和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是重要的先驱,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以清晰的文字标题阐释了交响音乐表现的内涵,但柏辽兹完全以明确的事件叙述引领了交响曲的思维构建,脱离了古典交响曲以速度对比作为构建原则的窠臼,用详细的自撰文字说明音乐故事情节进展及情感心理发展脉络,始创用特定主题旋律贯穿统一各乐章的“固定乐思”手法,并在管弦乐队中大胆运用新乐器、新奏法来挖掘乐队音色的表现力,深刻体现出浪漫主义各艺术类型表现手段相融相通的倾向。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标题交响曲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构思来自于作曲家的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1827年,英国的一个莎士比亚话剧团来巴黎演出《哈姆雷特》,热爱文学的柏辽兹前往观摩,在为莎士比亚戏剧的魅力倾倒的同时,他也狂热地爱上了剧中奥菲莉亚的扮演者——爱尔兰女演员哈莉叶特·史密森,他对她穷追不舍,不断地给她写信、送花、表白,并精心策划了一场全是自己作品的音乐会,希望能打动她的心,但史密森完全无视他,在痛苦与失望之余,柏辽兹写下了自我揭示的作品《幻想交响曲》,并于1830年上演。
为了突出音乐内容的自传性,柏辽兹特意为交响曲加上了副标题“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并亲自撰写文字说明(标题),引导听众正确地理解乐曲的内容——“一个具有病态敏感和丰富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因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由于服用的剂量过少,没有丧命,陷入迷糊混沌的昏睡中,梦见许多光怪陆离的幻象。在他那昏昏沉沉的脑海中,他的感觉、情绪和记忆都变成了音乐的意向和乐思,他心爱的女性在他脑中化为一支曲调,像是固定观念一样,时刻萦绕脑海。” 因失恋而吞服鸦片自杀的音乐家形象,无疑受到风靡一时的英国作家德昆西的小说《一个吞服鸦片的英国人自述》的影响。
交响曲共有五个乐章,形式较自由,以恋爱事件发展及心理变化的因素作为构建逻辑,在第一乐章“梦幻与热情”中,柏辽兹用一段固定的旋律来代表乐曲中的爱人形象,在各乐章均出现,每次出现都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作不同的变化,他将这个固定旋律称为“固定乐思”,作为音乐发展主线统领交响曲各乐章;第二乐章“舞会”,描写青年艺术家参加社交舞会,脑海中不断出现的爱人形象——“固定乐思”化成舞会中的圆舞曲;第三乐章“田野景象”,青年艺术家试图在寂静的田野中忘却爱人,但爱人形象再次出现,“固定乐思”变形为牧童吹奏的牧歌。青年艺术家不能忍受这种精神折磨,将他的爱人杀死了,被判处死刑,押赴断头台;第四乐章的标题为“赴刑进行曲”,柏辽兹在此充分发挥了他在管弦乐编配方面的出众才华,他用大号、低音大鼓、弦乐和定音鼓结集的“粗野”音响来渲染刑场四周的阴森气氛,描绘出刽子手们得意洋洋的神情,同时又以大管跳跃的音型模拟出类似小丑般的滑稽音调,仿佛是囚犯最后的苦中作乐。“刽子手进行曲“之后,青年艺术家被押上断头台,在生死相隔的一刹那,他再次想到了他爱恋的人,那令他魂牵梦萦、又带给他无限痛苦的爱人,“固定乐思”出现——突然,“咔嚓”一声,断头刀下,人头滚落,紧接着,小军鼓奏起了热烈的欢呼,宣告行刑仪式已经圆满结束;第五乐章“妖魔夜宴之梦”,青年艺术家进入了阴府,参加了妖魔幽灵们的夜宴,他再次见到了先他而来的恋人,但这次她已不复有原先高贵典雅的气质,而是呈现出粗鄙恶俗的形象,中世纪代表死亡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由大号奏出,音乐以漫画的笔触描绘了妖魔们的狂欢,乐曲在高潮中结束。
1830年,《幻想交响曲》演出于巴黎,为当时文艺界的有识之士所赞赏,如李斯特、帕格尼尼等,同年柏辽兹还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作曲奖项“罗马大奖”,奔赴意大利罗马进修。两年后他终于与梦中的女神史密森小姐喜结良缘。
交响曲与歌剧融合的综合艺术——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
03
“综合艺术”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文艺思潮,表现为音乐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相互靠拢的倾向,作曲家用器乐曲来表现文学题材内容或者视觉艺术感知效果的尝试,瓦格纳的“乐剧”力图将歌剧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整体性的综合艺术,同时代的交响曲则努力拓展表现范围,加强与诗歌、美术和哲学领域的沟通。
柏辽兹是“综合艺术”的拥趸,他的多部音乐作品取材于他所景仰的文豪杰作,如源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暴风雨》,源于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歌剧《特洛伊人》,源于英国诗人拜伦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源于歌德的《浮士德的责罚》。这些作品在音乐形式上更是多种体裁的融合,《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交响曲与歌剧的融合,《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标题交响曲与协奏曲的融合,《浮士德的责罚》则是歌剧、清唱剧与交响曲的综合形式。
柏辽兹1839年创作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大型管弦乐队基础上增加了合唱队和独唱演员,有着多段朗诵诗,曲中所有唱词都由作曲家亲自撰写,诗人埃米尔·德尚(1791-1871)改成诗句。
这部作品之所以称为“戏剧交响曲”,在于其形式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四乐章纯器乐交响曲,全曲分为七个部分,完全按照舞台戏剧的发展逻辑来构建,除第一部分作为戏剧开场前的“楔子”进行背景交代,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都由一系列的“事件”连缀而成,虽然音乐的表演方式是音乐会式的,即仅有演奏和演唱,没有肢体行为表演,更倾向于清唱剧方式,但人物分角色代言、独唱与合唱间的对话及大量特定场景呈现,皆指向歌剧的戏剧表现。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七个部分标题为:
1.前奏(格斗,骚乱,亲王的干预)和开场序诗;
2.罗密欧独自一人—忧伤—音乐会和舞会—凯普莱特家的豪华宴会;
3.爱情场面—宁静的夜—凯普莱特家冷落僻静的花园—凯普莱特家的小伙子们从舞会中走出,唱着回味舞会音乐的歌调走过;
4.玛布女王;
5.朱丽叶的葬礼行列;
6.罗密欧在凯普莱特家墓地—祷告—朱丽叶的苏醒—狂喜,绝望;一对情侣最后的痛苦和死亡;
7.终曲:人群奔赴墓地—凯普莱特同蒙泰古两家的争吵—劳伦斯神父的朗诵诗和咏叹调—和解的盟誓。
最后一部分“终曲”的舞台站位,作曲家撰写了文字进行严格规定,用三个合唱队分别代表凯普莱特家族、蒙泰古家族及维罗纳市民,共98人,加上管弦乐队成员160人,还有劳伦斯神父等独唱演员,完全是大型歌剧场面的配置。
如果要以传统的四乐章交响曲结构来看待这个庞大的戏剧交响曲形式,第一部分相当于交响曲的引子,第二部分(罗密欧-舞会)相当于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三部分(爱情场面)相当于交响曲第二乐章“柔板”,第四部分(玛布女王)相当于交响曲第三乐章“谐谑曲”,五-七部分相当于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终曲”。
由于整部交响曲的演奏时间较长,一般音乐会经常选取其中的二、三、四部分演奏。
柏辽兹睿智犀利的思想和对于文字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使得他在音乐评论方面也大放异彩,他是那个时代出色的音乐评论家,曾在《欧洲月刊》等杂志上开设专栏,因看不惯罗西尼歌剧的轻佻肤浅,写作了尖锐的批评文章,竟遭到对方赠以一对驴耳朵的反击。他的三部歌剧作品,所有标题交响曲,以及包含舞台因素的综合艺术作品,他都亲自撰写剧本、标题或者舞台配置调度等文字,晚年出版了宝贵的一手史料《回忆录》。柏辽兹还是配器法的权威,他的著作《管弦乐法》记载了他在交响音乐创作实践中的技巧和心得,事实上,现代交响乐队中的很多常用演奏法,都是柏辽兹发明的,如用提琴弓杆击弦,用大号吹奏旋律(以往大号只吹低音)、铜管乐器的滑奏,用海绵包裹定音鼓槌、为圆号加弱音器等,他还是第一个在乐队中用钟和英国管的人,瓦格纳非常推崇柏辽兹的配器法,认为他是用魔鬼的方法来配器的,指挥家魏因加特纳则将称他为“现代管弦乐队的缔造者”。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推出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让我们得以再次领略这位19世纪法国音乐奇才在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方面的独特思维与匠心。
作者 | 王丹丹(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教授)
文编 | 刘莉娜
美编 | 慢慢华
图片转载自上海交响乐团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