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政协委员建新功丨宝山区政协常委蔡念睿:“瓷”路追梦人
政协联线记者 张希喆 杨骁希
2024-02-18 13:33  来源:政协联线
在宝山淞南公园,“藏”着一个陶瓷科技艺术馆。
每天清晨,宝山区政协常委、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馆长蔡念睿都会爬上正在建设中的新馆工地脚手架,查看建筑设计的施工质量和完成情况,在一片叮叮当当声中按下手机快门。他一边说着,一边递上手机给记者翻看他拍下的新馆施工照片:“对我来说,这里就像我的孩子。”
当“土和火的艺术”植入城市雨林——淞南公园,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将在这里重新启航。新馆为何落户在一个公园里?蔡念睿告诉记者,这背后与一场场的政协“微协商”息息相关。与瓷结缘 逐梦前行
1976年,蔡念睿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黄花乡的一个偏远小村。高中毕业后,他来到景德镇学习陶瓷企业管理,从此与陶瓷结下了无法割舍的缘分。
从上山采矿开始,到最后装船出海,陶瓷的整整七十二道工序,都是科技和艺术的结晶,这“土和火的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世界的瑰宝,也在蔡念睿心中种下了走好陶瓷科普路、用陶瓷讲好中国故事的梦想。
2001年,二十五岁的蔡念睿挥泪惜别恩师,只身一人来到上海。7、8月的上海,酷热难耐,和当时很多想在上海找工作的外省市大学生一样,每天带着一沓简历奔走于各大人才市场,但都无功而返。直到同年的国庆节,他终于在BB机上接到了第一份面试通知,一家印刷厂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对于印刷,蔡念睿不是专业的,他却用十足的自信用好陶瓷这个“富矿”,在特色印刷和彩色印刷上,为厂里带来实实在在的销售增量。就这样,尽管来到了另一条赛道,他也在一步步走近自己的陶瓷梦。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07年,蔡念睿联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景德镇陶瓷学院(现景德镇陶瓷大学)、上海斯米克建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成立斯米克陶瓷科技艺术馆。历时四年发展,紧邻浦西世博园区的陶瓷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驶上了快车道。2011年末,在市科委和宝山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共同见证下,陶瓷馆更名为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迁址至宝山区淞南镇的上海国际工业设计中心3楼,从原来的市基础性科普教育基地跃升为上海首个融陶瓷科技互动展示、陶瓷艺术欣赏、陶瓷艺术创作体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题性科普场馆。这一年,是蔡念睿来到上海打拼的第十个年头,也是他和宝山结缘的第一个年头。委员协商 馆址落定
陶瓷馆落户宝山的十余年间,馆内的藏品不断丰富,活动也日渐出新,影响力日渐扩大,展馆空间也逐渐变得捉襟见肘起来,很多原创作品得不到充分的展陈展示,既无法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策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老百姓对陶瓷文化浓厚的兴趣和需求,这让蔡念睿不得不再次把场馆迁址扩容、改造升级提上议事日程。期间,也有人向他递来了邀约迁址的橄榄枝,但他心中始终割舍不下与宝山的这份情缘,“我来到淞南十年了,对这里有着很深的感情,从内心来说,我还是希望陶瓷馆能留在淞南。”2022年7月,他以区政协常委的身份向前来走访联系的宝山区政协主席凌惠康道出了心中所盼,得到了区政协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在区政协的积极沟通和主动协调下,陶瓷馆在淞南镇域内重新择址升级改造的构想,得到了镇党委政府和区绿化市容局的全力支持,淞南公园将提供一栋两层的独立建筑供陶瓷馆使用,园内的淞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将再腾出一层大厅供展示,一条从园区楼宇内单体循环展陈走向“公园+艺术”融合开放的新路在蔡念睿面前徐徐展开。
2022年11月,淞南镇政协委员工作站围绕“提升淞南镇城市形象,打造‘公园+艺术’陶瓷主题场馆”,组织落组进站的政协委员,在实地“沉浸式”考察的基础上,开展专题协商。陶瓷馆的新生之路在赢得一致点赞的同时,更是收获了委员们在传承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基因,打造富有淞南地域特色和陶瓷科技文化属性的宝山新地标,兼顾市场化运营和社会公益性、更好文化惠民等诸多建设性建议,蔡念睿心中新馆迁建的“施工图”也在这样的集思广益和多方助力中愈发丰满和清晰起来。
新馆蝶变 梦想迭代
为了让这张来之不易的“施工图”变成独一无二的“实景图”,蔡念睿找来了自己的老友——国际著名设计师、艺术家韩秉华,亲自为新馆作高起点规划设计。为了将公园提供的普通民用建筑改造成专业、绿色的博物馆,他不惜投入更大的成本、更多的精力,从挑选建筑用料到统筹施工进度,每个环节,亲力亲为,严格把关。淞南镇政协委员工作站也持续跟进,在2023年6月,又组织委员围绕“打造‘一园’‘一楼’‘一馆’‘一集’群众空间”,就迁建中的陶瓷馆与园内各类服务阵地更好融合发展开展专题协商,推动“公园+艺术”更好落细落地,以政协工作站的“微协商”,助力陶瓷馆擦亮文化“金名片”。改造后的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将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最活跃、最前沿、最权威的陶瓷会客厅。蔡念睿说:“让中国陶瓷在上海焕发新海派活力”是他对新馆的展望。
同时,借助宝山建设科创中心主阵地的优势,蔡念睿也致力于搭起一座“大师”与“大学”之间的桥梁。新馆一角设有一间“流动大师工作室”。“等到盛夏来临时,站在这儿往外看,新馆前的这个池子将开满象征和合共生的荷花,映入眼帘,非常美丽!”蔡念睿站在工作室的窗户旁,眼中满是期待。作为一名区政协常委,他始终聚焦非遗的传承和陶瓷的科普,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内外实践活动与传承非遗陶瓷文化的建议》中,他对科普场馆和学校的合作以及上海对于非遗人才的引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今,这间工作室不仅将为来馆的陶瓷大师提供一个开放、共享的创作、讲学公共空间,同时也将为周边来自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的学生创造一个与大师交流、向前辈学习、为群众科普的互动平台。在这里,公益、市场、政府三股麻线将更好地拧作一团,科普的力量也将不断壮大。
今年上半年,新馆将投入试运营。忙于最后冲刺的蔡念睿,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新一轮策展了。在“陶瓷之路”上,他永远是个不知疲倦的追梦人,视为优秀文化传承与科技普及“鼓与呼”为己任,起而行之,笃行不怠。
责任编辑:张岩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