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关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政协头条记者 顾晓红
2023-01-13 08:32  来源:政协联线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才能进一步厚植创新驱动根基。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期间,不少提案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建言。
构建更完善人才育留体系
“推进经济恢复重振、激发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城市能级……人才是贯穿始终的关键因素之一。”市政协委员赵柏基在“关于上海构建高端人才育留体系的建议”提案中,结合上海的人才现状以及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提出建议:第一,推出高端人才发展关键举措。通过清晰高端人才描述,明确人才定位;建立灵活、通畅的国际国内人才吸引渠道;建立创新、多元的人才激励机制。第二,搭建人才战略落地的配套数字化工具。建立针对高端人才的一站式政策信息平台,对政府及公共服务资源、通知等重要信息进行公示,持续跟进人才情况,并通过动态数据的呈现与分析,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第三,通过合作培养,提升高端人才竞争力。制定新赛道高端人才发展路线图,积极打造新赛道复合型人才,同时鼓励各行业加强人才的跨领域技能转化。
上海一直致力于构筑人才战略优势、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按照国家“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工作要求,鼓励和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就业、创业。致公党上海市委在“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留学归国人才服务政策的建议”提案中认为,近年来,海外高端人才为上海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目前,本市留学归国人才的发展存在以下突出诉求:需要拓宽信息渠道;需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发展的多种扶持力度;希望有更加优化的服务体系。提案建议:在人才支持方面,应尽可能向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倾斜,要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评估,集中力量支持那些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发展;应大力支持关键制造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应建立针对创业型人才评价的体系,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支持的依据。
“人才引进的目的是为城市发展助力,要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市政协委员李大力在“关于优化新时代上海引进人才工作的建议”提案中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引进人才政策的效能。“重人才引进,轻人才监管;重学历人才,轻技能人才;重政府规划,轻企业需求;重紧缺急需,轻透明公开”,在指出本市引进人才工作不足的同时,提案建议:完善人才引进后的追踪监管,为后续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允许约定服务期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有效平衡企业与人才间的利益关系,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确保引进人才服务上海建设;在政策制订中有效平衡各方利益,根据本市总体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动态调整;制订公开透明的人才认定规定等。
积极营造宽松和谐、规范有序、导向明确、公平清明的人才发展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之一。目前上海落户的常见方式为居转户形式,通常持上海居住证满7年,同时满足一定的社会保险等缴纳要求后,方可申请落户。“7年‘居转户’时间太长”,市政协委员周清会在与其他12位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放宽人才居转户条件的建议”提案中认为,应调整7年“居转户”条件,进行适当放宽。此外,根据《关于优化本市居住证转办常住户口政策的通知》,部分特定区域调整了人才落户政策,“不应区别对待”。提案建议:缩短“居转户”时间,由7年缩短为5年甚至3年,切实起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放宽“居转户”条件,比如对社保基数的要求、对职称的要求;适用无关区域“一视同仁”的落户政策;建立“行业人才标准+政府人才标准”并行的人才引进机制,由行业认定的核心人才可以优先、放宽享受居转户政策,对于获得上海市工匠、上海市劳模等荣誉称号的人才,应予直接落户。
“人才是上海最核心的资源,应举全市之力持续加快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打好人才基础,让上海因人才更精彩、人才因上海更出彩。”市政协委员张金全在“关于设立上海人才日的建议”亮出观点:设立上海人才日,出台系列人才工作改革措施,有助于进一步形成尊重人才、崇尚拼搏的良好社会环境,持续优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更好地引才、聚才。提案建议:出台《上海市人才工作条例》,在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过程中,夯实立法基础,通过立法明确人才的培养、引进、保障与流动机制;明确设立“上海人才日”,优化人才服务;聚焦需求导向,实现定向引才,实现人才制度创新,推动成立人才创新园、人才研究院等人才融合平台,打造覆盖全市的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措施,助力人才知识成果增值,特别是发挥政府投资引导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等。
更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为更好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市科协联合市科学学研究所进行了上海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相关问题的调研,发现他们在成长过程存在获得科研资助机会不多、评价机制导向不足、福利待遇保障不高等问题。市科协在“关于更好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的建议”提案中建议:第一,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施展才能的机会。探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元化支持,形成政府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体系,畅通企业申报渠道,适当增加企业份额。第二,完善适合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科研方向和发展潜力,探索由一线科学家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科研岗位、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机制,让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第三,完善青年人才在薪资待遇等方面的保障。加强科技、教育、产业、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工作协同与衔接,改革薪资结构,提高稳定性保障的比例,通过薪酬补贴、税收优惠等提高可支配收入,并在人才落户、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出综合性解决方案,解除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在“关于加大青年类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激发青年科研人才活力的建议”提案中认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加大青年类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激发青年人才活力十分关键。为此建议:偏向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类的项目,提高青年科研人员在遴选过程中的比例;对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增设普通青年类基金,为青年科研人才的自由探索开辟专属通道;设置更多有利于青年人才获得资助的机制等。
重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国具有一定的领先地位,在开展国家所需要的优秀人才早期培育实验等方面及早谋划也有良好的基础。“整体改革部署亟须建立,贯通培养机制有待完善”,市政协委员冯志刚在“关于努力加快自主培育战略性人才力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的建议”提案中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第一,部署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科基地。从国家“卡脖子”技术领域以及基础学科领域所需要的战略性人才早期识别与培育出发,在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以及跨学科领域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学科基地。通过试点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学科基地,形成对拔尖学生的早期识别、选拔、培养的相对系统的经验,科学认识拔尖创新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第二,形成大学、科研院所与中学,以及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间对拔尖学生培养的贯通机制。高校、科研院所专家进入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名师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担任拔尖学生成长导师。合作开发适合拔尖学生成长需要的专门课程,建设有助于潜能开发的实验室,及早建立学术志趣导向与学习探究共同体,形成对拔尖学生的课程贯通、资源贯通、制度贯通、评价贯通机制,引导学生养成阶段最佳发展取向选择。第三,建立市级层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工作统筹体系。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试点方面的战略全局思维,增强各部门、各领域参与学校育人方式变革的“使命感”,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视角去解决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试点的瓶颈问题,打造战略性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形成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上海方案”与“中国范式”。
“基础教育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教育,没有系统教材,没有专门的师资,没有系统课程。中小学科创教育课程不被重视、流于形式,科创课程零散、低端、数量少、质量低,相关复合型特色师资短缺……”市政协委员曾宪一在“关于在基础教育发展科创教育,加快科技人才早期培养的建议”提案中罗列了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议:第一,开展与时俱进的科创学材(教材)建设。“基础教育的数、理、化、信息、劳技等多数学科的教材内容大多堪称‘古典’,应及时修编,凸显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二,加强计算机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和师资建设。缺乏跨学科复合型教师很难有真正的创新教育,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软肋,加大相关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第三,实行弹性学段,可适当缩短学段学制。第四,加大政策配套支持力度。允许区域建设科创特色学校;加强科创学校实验室建设,鼓励走进大厂大院大所的实验室和大公司的大车间,提升动手实验实践和研究能力;加强科创学校科技图书馆建设等。
责任编辑:丁元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