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提案建言丨施建昌:加快农业产业发展,打响“崇明农业”品牌
崇明区政协
2021-01-12 19:34  来源:政协联线
提案者:施建昌  建设镇党委副书记
从过去历史及发展趋势看,无论城市化进程如何迅猛,崇明都难以改变上海最大农业地区这一现状。所以,理性面对现实、冷静分析现状、主动聚焦“三农”,高起点谋划好崇明未来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每一个热爱这片热土的当代人共同的话题。
一、现状分析
崇明因土地洁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果蔬丰盛、人民勤劳而特别适合农业产业发展。在历届县区领导、职能部门及乡镇的共同努力下,崇明这几年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知名度在不断提升,2019年,崇明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但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崇明要更好更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其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其中最明显的制约因素有三个:
一是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崇明耕地虽多,但非常零散,难成规模,农业机械化推广难;崇明河道虽多,但水质一般,不通不动问题突出;崇明造林虽多,但树种搭配未形成体系,且经济价值尚未被开发利用。
二是新型农民比较短缺。当下崇明农民大多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年轻人不愿种、不会种现象非常普遍,本地青年留不住,高端人才不愿来,新型农民难以产生。
三是涉农资金比较单薄。虽历年市、区各级组织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投入大量资金,但与崇明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仍有差距,很多农业发展项目皆因资金短缺而不得不搁浅或“瘦身”。
此外,区位因素、交通因素、政策因素、人文因素等等,都在无形之中制约着崇明农业产业的发展速度。
二、对策建议
推进崇明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吃透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政策要求,抓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这一契机,摒弃传统的“小农业”思路,闯出一条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大农业”之路,真正使崇明农业“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具体建议如下:
1、优化产业模式。从目前国内农业重点地区的产业发展趋势看,绝大部分地区推行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为此,建议崇明应主动顺应趋势,学习借鉴经验,加强政策扶持,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来崇,推进种养、加工、储运、营销、电商、休闲、旅游、康养等融于一体的新业态,形成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管理、产业化带动、品牌化引领的新模式。当前,尤其要充分利用崇明旅游持续升温的契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集采摘、垂钓、餐饮、观光、民宿等于一体的精品农业,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
2、优化品牌特色。崇明农副产品种类虽多,但结构并不合理,“大众”产品过剩,如花菜、桔子等,而“网红”产品稀缺,如崇明本地小金瓜、本地白山羊等,供需结构相对失衡。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为此,建议崇明农业要主动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增加市场缺、销路好、质量高的农副产品生产,狠抓农副产品标准、品牌、监管,努力在全区范围形成几大特色果品、几大特色蔬菜、几大特色家禽等有规模、有品牌的种养基地,不断提升消费者对崇明农副产品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优化经营方式。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针对崇明当前耕地面积比较零散、老年农民逐年减少、新型农民青黄不接等现状,建议政府应积极鼓励、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经营方式,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专业化、规模化配套服务,通过构建统种统耕、统防统治、统收统购、统销统结的新型农业产业链,让“单干”的小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动车”,真正实现农业增收、农民致富。
责任编辑:管卓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